冷战中的四年:基辛格回忆政海轶闻

某种意义上,《白宫岁月》之于基辛格,有点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之于丘吉尔。这两部卷帙浩繁的作品,不仅在叙事时间跨度上接近,内容也同样充斥着精彩绝伦的伟大史.

尼克松1972年的中国之行在后来成为20世纪的关键叙事之一。尽管过程中经历了不尽愉快的插曲,但到了上海会谈的尾声,所有人都意识到,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的目的基本达成了。

基辛格显然是这一事件最重要的见证者之一,他在回顾自己作为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头四年经历的回忆录作品《白宫岁月》里详细描述了在上海举行的最后一场宴会:此前的紧张情绪烟消云散,人们开怀畅饮茅台酒,尼克松对一切感到满意,在发表了他的即席祝酒词,甚至险些提出由美国为中国提供军事保护。

而在此前的某个夜晚凌晨三点,基辛格和白宫幕僚长霍尔德曼被叫到尼克松的房间。基辛格写下当时的情景:“窗外是庞大无比的上海市,闪烁着几点稀疏的灯光,使人几乎想不起这里居住着近一千一百万人口。其他一切都沉浸在黑暗之中。中国的大地伸展在我们面前,无边无际,但又模糊不可见。”

当尼克松的两位亲密助手听着这位孤独、欠沉着的总统絮絮叨叨讲述这段时间的紧张、忧虑和兴奋时,基辛格产生了一丝微妙的同情感。总统不过是另一个期待获得荣耀的可怜人,但他转瞬又能说服自己,尼克松的确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个人承受着国内政治风险,推进并完成了与中国取得联系的计划。

某种意义上,《白宫岁月》之于亨利·基辛格,有点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之于温斯顿·丘吉尔。这两部卷帙浩繁的作品,不仅在叙事时间跨度上接近,内容也同样充斥着精彩绝伦的伟大史实和来自身居政坛核心的作者的深刻洞见。

与时常带着傲慢视角俯瞰对手、伙伴的丘吉尔略有不同,基辛格站在国务专家的角度协助美国总统处理世界危机,并同时观察美国权力核心的人们。

被观察者中包括了林登·约翰逊,这位白手起家的政治家因为前任肯尼迪的突然遇刺而继承总统职位。随后,他用尽手段确保自己能够青史留名,譬如提出了人们熟悉的“伟大社会”计划。但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会玩弄权术的总统面临一个悲剧性的事实——他的总统生涯被他亲手策划的扩大越南战争给绑架了。

据基辛格观察,约翰逊盛气凌人,看起来势不可挡,实际上缺乏主见,经不住打击。他的作风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显得过于强硬,而在保守派看来又显得优柔寡断。最终约翰逊脱离了所有的选民,也失去了在政治舞台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许多年后,以约翰逊为原型人物的美剧《纸牌屋》火遍世界,好奇的人们一定也想听听基辛格对于凯文·史派西所扮演的安德伍德总统的看法。

而对于曾在1968年觊觎总统宝座的纳尔逊·洛克菲勒,基辛格表达了无限同情。在基辛格结识的所有名流中,洛克菲勒拥有巨额的财富、过人的智慧和昂扬进取的乐观主义,这都是纯粹的美国式作风。基辛格确信洛克菲勒成为一位伟大的总统,因为他完全具备果断勇敢、远见卓识这样一些当领袖的品质。

但洛克菲勒却在共和党内输给了老迈的尼克松,这一令人疑惑的失利从何而来?“从深处看,洛克菲勒是吃了有钱人在权力均等的社会里天生吃不开的亏。他要证明,他已经超越了本来就是混淆不清的事情:他的事业是靠他的本领,而不是靠他的财富。”

几年后,纳尔逊·洛克菲勒逝世,基辛格对他的一生做出如下解释,“有人说,他虽然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人,可是终于没能当上总统。这句话其实应该反过来说,他之所以未能当上总统,主要是因为他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一分子。。”

比起冷战时代的美国对外关系,基辛格本人对于历史的观察在本书中占据了对等的分量。作为尼克松时代的风云人物,基辛格毫无疑问拥有杰出的头脑和过人的胆量,他的回忆录中则展示了外交场合少有流露的犀利刻薄,关于这种特质,中国读者曾在另一位美国人史迪威身上领教过。

他曾绘声绘色地够了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忍辱负重的形象:“有一次,赫鲁晓夫当着外国来访者的面夸口,如果让葛罗米柯脱了裤子坐在冰上,他也会毫不犹豫的照办,直到命令他站起来为止。”

对于冷战时代被自由世界视为怪兽的苏联,基辛格的看法更加实际:“有人总是试图把苏联的各种行动归之于一个大的计划中。克里姆林宫学往往把每一桩行动看作精心谱写的管弦乐总谱的一部分。经验表明,如果有这样的情况,那也是很少的。从古巴导弹危机,经过阿以战争,到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苏联政策中有大量即席演奏的因素。”

而基辛格笔下的毛泽东更是栩栩如生:“(毛泽东)眼光锐利而微笑嘲讽,他的整个神态似乎在发出警告,他是识透人的弱点和虚伪的专家,要想欺骗他未免是徒劳的。或许除了戴高乐以外,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

当毛泽东向基辛格表示有兴趣见见他的妻子南希时,基辛格亲身见识到了中国式的绝对权力,“当时南希正在商店里买东西,但这对我们的中国主人来说不是问题,一个似乎确切了解她行踪的礼宾官员立即把她从一家商店里拉出来,带到毛泽东跟前。而陪同她的国务院安全人员失去了保护对象,被撇下来在那里对着一个不懂英语的售货员表示对于在北京中心发生绑架事件感到震惊。”

对自己的雇主,《白宫岁月》提供了不少有趣轶事。譬如1972年的中国之行让尼克松见识到了茅台酒的魅力,基辛格记录下了尼克松回到华盛顿后向女儿特里西娅演示白酒威力的故事:“尼克松把一瓶茅台倒在碗里,点着了火。岂知火焰不熄,碗竟然炸开了,吐着火苗的茅台流满桌面,尼克松大为骇然,随即率领美国第一家庭奋力扑灭了这场灾难。”

作为实用主义者的态度并不影响基辛格对意识形态保持思考,他在回忆录里认为,历史对人类的嘲弄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吸引力,并不是由于它所引以自豪的经济理论,而是由于它对政治合法性和政治权威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它提供了一个进行社会动员的方案,一个为政治权利进行辩护的理由,一个把对西方的文化和政治控制的愤怒作为促进团结的方法。”尽管人类历史在基辛格卸任国务卿后又过去了40年,并且像戴高乐或者毛泽东一类的人物再也难觅于世,基辛格博士提出的许多看法却至今仍然成立。

在充当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助理的头四年时间里,基辛格必须直接参与一系列外交谈判与秘密行动:欧洲的防务问题、智利的政局动荡、一触即发的中东战争、1971年的印巴危机、越南的春季攻势……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领袖所面临的复杂局势一股脑儿地呈现在这位几个月前还在哈佛教书的学者面前,用他自己的话说,“决策者就像一个走钢索的人一样——只有向前走,才能避免从上面栽下来”。最终,他经受住了所有考验,并成为关于那个时代的伟大讲述者。

猜你喜欢